您的位置: 首页 > 网上现金棋牌平台中心 > 科学艺术时尚节

字号: A A A

  • 时尚+科技 | “丝路之光:第六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网上现金棋牌平台举办
  • 2023-10-10
  • 来源:美术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 作者:美术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10月9日,“丝路之光:第六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网上现金棋牌平台举办。本次论坛由网上现金棋牌平台主办,美术学院与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支持。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文化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魅力,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

    图1 嘉宾合影留念.jpg

    领导、嘉宾合影


    论坛由网上现金棋牌平台王子怡副教授主持,网上现金棋牌平台院长贾荣林教授出席并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胜杰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迎军教授出席,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李雪梅教授、麦积山石窟李天铭副研究馆员、敦煌研究院宋焰朋副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波长聘副教授、敦煌研究院武琼芳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大玮助理研究员、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常青博士研究生发表专题讲座,兰州大学魏文斌教授进行学术评议,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刘元风教授总结发言。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近千人聆听讲座,反响热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胜杰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迎军教授出席。

    图2 网上现金棋牌平台贾荣林校长致辞.jpg

    网上现金棋牌平台院长贾荣林致辞

    图4 学术主持:王子怡 副教授.jpg

    王子怡副教授主持


    赵声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光与影的交响——唐代敦煌壁画的光影表现》的专题讲座。他通过大量敦煌壁画图像,分析了菩萨头光的绘画、透明器物和服装的绘画以及人物和风景绘画中的光影表现,分享了唐朝画家在绘画中对光与影表现手法的新探索。敦煌壁画中光与影的交响展现出唐朝画家高湛的绘画技法以及对自然光影的细心观察,对中国绘画史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和意义。

    图5 赵声良研究员发言.jpg

    赵声良研究员发言


    李雪梅教授发表了题为《古代御史冠服之演变》的专题讲座。她首先讲述了“獬豸”作为古代“刑官”装饰的缘由,进而梳理了从秦汉、唐宋到明清时期御史冠服的演变。她指出御史官服是礼法观的体现,是对从古至今礼法制度的延续。

    图6 李雪梅教授发言.jpg

    李雪梅教授发言


    李天铭副研究馆员发表了题为《解读麦积山石窟》的专题讲座。他从麦积山石窟时空关系、遗产构成及艺术价值角度介绍了麦积山石窟相关情况和历史。麦积山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将佛教禅修、自然环境、山形特征完美融合的绝佳文化景观建构,是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典范。

    图7 李天铭副研究馆员发言.jpg

    李天铭副研究馆员发言


    宋焰朋副研究馆员发表了题为《敦煌石窟所见三叉冠图像及源流探析》的专题讲座。他分享了敦煌壁画中三叉冠图像的总体情况及出现的场景,阐释了三叉冠图像在不同场景中不同的形制和图像特征。他认为三叉冠中的三叉可能表示“火”,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另一方面可能是对王冠的借用,强调佩戴者高贵的身份。这种冠饰最早可能受到中原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之后被摩尼教艺术所吸收,进而影响到新疆和敦煌地区出现的三叉冠图像。

    图8 宋焰朋副研究馆员.jpg

    宋焰朋副研究馆员


    游自勇教授发表了题为《丝绸之路上的“百怪图”》的专题讲座。他简要介绍了中古时代东亚世界最为流行的神怪指南《白泽图》、丝绸之路上发现的《白泽精怪图》《百怪图》、传入日本的白泽辟邪图像、被回鹘吸收翻译的中原杂占等,以及专门记载祥瑞的《瑞应图》,指出从日本到中国西陲,此类“百怪图”跨越地理与文化的阻隔,成为东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图9 游自勇教授发言.jpg

    游自勇教授发言


    吴波长聘副教授发表了题为《敦煌莫高窟唐五代经变画中天女服饰之云肩式领型考释》的专题讲座。她通过比对唐五代服装云状肩部装饰的结构特点,提出以“云肩式领型”称谓更为准确。进而通过分析天女云肩式领型的变化,梳理不同款式的形制特征,提出吐蕃服饰与西亚服饰的流变可能是其特殊领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论及云肩式领型对其后宗教图像女性形象中独立云肩的影响。最后以世俗女性服饰中类似款式领型与之对比,揭示天女云肩式领型跨越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文化属性。

    图10 吴波长聘副教授发言.jpg

    吴波长聘副教授发言


    武琼芳副研究馆员发表了题为《敦煌石窟隋代男供养人首服》的专题讲座。她通过全面调查敦煌石窟现存隋代洞窟,分析一千八百多身供养人像的服饰,辨识出男供养人首服12种。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其进行考证,证明这些首服承载着实用性和礼仪性的双重功能,其来源和演变也是对丝绸之路文化和民族等多元交流的生动体现。

    图11 武琼芳副研究馆员发言.jpg

    武琼芳副研究馆员发言


    刘大玮助理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唐代扎经染色织物称谓的考证》的专题讲座。他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系统地讲解了对唐代扎经染色织物称谓的考证过程。以日本扎经染色织物研究的基础理论“田中猜想”提及的传播路径为线索,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时期史料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名为“斑布”的唐代纺织品,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扎经染色织物的技术特征及传播路径相符,据此,最终确定“斑布”为唐代扎经染色织物的称谓。

    图12 刘大玮助理研究员发言.jpg

    刘大玮助理研究员发言


    常青博士研究生发表了题为《图像与仪式——北朝隋代佛教中的穿璧图像研究》的专题讲座。她通过大量的图像分析发现北朝、隋代佛教人物服饰中常出现穿璧图像,分析穿璧图像的历史流布过程。她认为穿璧图像来源于中国古人以璧象天、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寄托与生死观念,在魏晋时期融入佛教文化并予以图像表现,成为佛教汉化的重要佐证。

    图13 常青博士研究生发言.jpg

    常青博士研究生发言


    魏文斌教授对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出专家学者们从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学、文化遗产的角度,通过文物、文献和图像的相互映证,结合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方针,挖掘、梳理和阐释文物的文化价值。他鼓励学者们运用三重证据法、考古类型学、图像学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展开学术研究,挖掘物质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精神。

    图14 魏文斌教授学术评议.jpg

    魏文斌教授作学术评议

    图3 中国社科院马胜杰研究员出席.jpg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胜杰研究员出席


    刘元风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敦煌服饰文化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体,集宗教性与民族性、南北多元文化为一体,传承与互鉴而建构的带有世界性的服饰文化形态。研究敦煌服饰对于当代服饰文化建设、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未来,中心将会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敦煌服饰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实践两方面同时发力,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服饰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更多贡献。

    图15 刘元风教授总结致辞.jpg

    刘元风教授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