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网上现金棋牌平台

字号: A A A

  • 刘瑞璞教授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获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
  • 2021-03-25
  • 来源: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作者: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 编辑:宋冰滢
  • 阅读次数:
  •   网上现金棋牌平台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瑞璞教授带领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与传承”研究团队完成的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巨制,近期与东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获得2021年专著出版最高资助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是刘瑞璞教授继《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少数民族编)》《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藏族服饰研究》《苗族服饰结构研究》,分别于2013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顺利结项后,第五次获此立项。

     

    《满族服饰研究》卷四

     

    已结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少数民族编)》

    《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藏族服饰研究》和《苗族服饰结构研究》

     

      刘瑞璞教授是我国传统服饰结构考据学派的领军专家,他带领的研究团队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考据学研究,充分利用博物馆、私人收藏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平台,以田野考察为手段,以研究生培养为着力点,以结构考据研究为切入点,深挖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此次《满族服饰研究》历经五年多的科研积累,针对我国满族服饰的结构、形制、纹样、工艺和发饰五个专题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这种我国以单一民族服饰的系统研究所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以研究生培养团队的国家项目高标准为我国服饰文化研究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满族服饰研究》由《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满族服饰“错襟”与礼制》《大拉翅与衣冠制度》和《清代戎服结构与满俗汉制》五卷本组成。每册约40万字,全书约200万字。本成果通过“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与传承”团队长期的科研和学术积累,秉持考献与考物相结合重考物的研究方法,以权威专业博物馆、文化机构和著名收藏家提供的满族服饰样本作为研究基础,凸显中华传统服饰“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er)研究的学术探索,其研究成果多为一手材料,本书呈现的重要研究成果均为首次发布,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和学术价值。

      第一卷《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

      从清朝满俗与汉儒传统的文化融合为背景,结合满汉便服标本的比较研究为线索,从标志性的襟制和袖制结构与形制关系的梳理到礼制文化的挖掘,深刻而生动地呈现了“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特质的满族服饰形态,并追溯了从北魏、蒙元到满清的中华民族交流史的服饰文脉。这其中最具学术价值的是满族便服结构谱系整理和晚清从盛到衰的实证。

      第二卷《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

      通过满清服饰结构的系统研究发现“十字型平面结构”和汉字一样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且传承有序。纹样的存在是依附于结构(基因)的。因此衣不仅“盖有制度”(《礼记》),纹也有“规章”,也就有了中华“章服”文化。到了清朝可谓集大成者,把汉统的“纹必有意,意皆肇于中华”发物光大了。标本研究从汉人挽袖的女德教化到满人挽袖的吉寓系统,从汉人显襕的规制到满人隐襕的风物就是满俗汉制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证,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发现。

      第三卷《满族服饰“错襟”与礼制》

      根据标本系统研究,发现晚清“错襟”的普遍存在是由“工艺”所致而上升到礼制的。“错襟”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普遍存在于晚清的妇女便服中,清制有“便服不入典”的规定,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礼制”,而是植根于汉统的宗族教化。重要的是“错襟”是因适应工艺而成制,并成为弘扬满俗文化的时代标签:“满奢汉寡、俗用礼不用、女用男不用”。便是错襟到礼制的时代样貌。

      第四卷《大拉翅与衣冠制度》

      晚清“大拉翅”这种满族妇女标志性的衣冠样态,如同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晚清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然而由于它并不古老和作为妇女常服衣冠的地位而不入典,学界鲜有关注。另外难以获得系统样本,它的形制、结构、材质、工艺的流变和礼俗文化所知不多。本成果有幸得到北京著名收藏家提供的成套大拉翅样本,结合清朝衣冠制度考证和系统的专业化研究,发现大拉翅不仅充满了“满俗汉制”民族融合的物质形态,还是中华衣冠文化最后守望者的生动实证。

      第五卷《清代戎服结构与满俗汉制》

      满清戎服既是清王朝国家机器的物质形态之一,亦是满族游牧文化的集中反映,可以说是满人创建我国古代又一个“胡服骑射”的文化标志。然而,它的研究在学术上没有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系统掌握由标本研究所获取的一手材料。本成果得到了文化机构提供的乾隆时期成套棉甲样本的支持。棉甲是清朝整个戎服文化的核心部分,结构又是棉甲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棉甲结构的系统研究,解决了清代戎服文化 “有史无据”的问题,如戎服的“清承明制”、从实战到大阅制、从铠甲到棉甲的满俗汉制等。特别在戎服的成造与管理制度上取得了重要学术发现,如棉甲“三织造”的成造流程、“苏州码”的贸易现象、棉甲的“号记”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刘瑞璞教授指导团队成员采集服饰标本信息

     

      为了保护、继承和弘扬我国满族深厚、丰富而绚丽的服饰文化,探索满汉民族融合的服饰形态,《满族服饰研究》以满族实物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标本的结构、纹饰、制作工艺及穿着方式进行深入系统的数据采集、测绘和结构复原,完整客观的呈现了满族传统服饰的面貌。特别是将实物结合文献考据研究,立足于结构特点和中华服饰礼制关系的挖掘,探寻满汉文化交流在服饰中展现的民族精神。通过对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满族服饰的特征与文化传承关系,建立满族服饰结构图谱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完整的结构数据和单一民族服饰研究的成功范示。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考物与考献相结合重考物的方法,结合民族交流史和比较学方法,对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实证,提供了《满族服饰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