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网上现金棋牌平台

字号: A A A

  • 跨域聚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前沿交叉研究院启动前瞻性项目团队招募
  • 2025-10-31
  • 来源:前沿交叉研究院
  • 作者:前沿交叉研究院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为深化交叉学科建设、构建跨领域创新研究生态,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前沿交叉研究院正式启动一批前瞻性研究项目,面向全校教师、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公开招募项目团队。此次招募还特别面向在京高校开放部分团队成员名额,旨在汇聚多方智慧力量,推动跨院校、跨领域协同创新。具体招募事宜详见如下:


    一 、项目定位

    本次立项的前瞻性研究项目聚焦设计学、服装学交叉学科跨学科前沿方向,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团队通过多视角、多学科、多方法协同攻关,产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师生搭建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教学平台。


    二、招募对象

    01教师及科研人员

    面向全校以及在京高校的在职教师、专职科研人员。需具备相关领域研究基础,可作为项目负责人、核心成员,或一般成员参与研究实施。

    02研究生、本科生

    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可参与设计研究、数据采集、实验分析、文献整理等具体研究工作。


    三、报名要求

    1.团队组建

    鼓励以“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本科生”的跨层级模式组建团队,也支持同领域、跨领域师生自由组合,团队规模根据项目需求灵活确定。

    2.方向契合

    报名团队需结合项目研究定位,明确拟参与的研究方向。

    3.材料准备

    需提交报名表,教师或科研人员需额外附1—2项相关研究成果(论文、项目、专利等)简介。


    四、报名方式及时间

    01材料提交

    请于2025年11月7日24:00前,将电子版报名表(命名格式:“项目方向——姓名”)发送至各研究方向指定邮箱。

    02咨询对接

    若需了解项目具体方向、研究资源支持等细节,可联系相关方向联系人。


    五、后续安排

    1. 研究院将在报名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核与方向匹配;

    2. 审核通过后将受邀参加项目对接会,明确研究任务、资源支持(含科研经费、实验平台、学术指导等)及进度要求。


    附件1《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前沿交叉研究院前瞻性研究项目明细》

    01项目名称:老年人防跌倒辅助设备研究

    1. 项目介绍:

    本研究聚焦于老年群体跌倒风险防控与健康管理效能提升的核心痛点,以适老化产品服务系统(PSS)研发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调研老年群体居家、社区等多场景行为特征与多元化健康需求,精准界定防跌倒辅助设备的功能指标与技术参数。融合人体工学、服务工效学的资源优化逻辑与智能传感、数据交互等技术维度,构建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循证测试与迭代优化,最终形成具备技术可行性与场景适配性的可推广方案,旨在构建老年群体健康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其生活自主性与尊严。

    9.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智能硬件开发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机械设计、电子信息或康复工程相关专业,熟悉智能硬件研发流程;负责设计产品结构与功能,完成原型开发与迭代。

    (2)从事工业设计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有老年人产品或医疗健康产品设计经验,掌握人体工学设计原理,能熟练使用建模设计工具,具备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视化设计方案的能力。负责根据老年人身体特征(如手部抓握力、视力情况)与使用场景,设计产品外观、操作界面及交互逻辑,优化产品人体工学适配性;配合研发工程师确保设计方案可落地,参与产品原型评审与试用反馈优化。

    (3)从事服装设计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熟练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版型开发、功能面料选型(如透气抗菌面料、弹性康复面料、轻量化保暖面料等)技能,可独立完成从设计稿到成衣原型的转化;精通服装设计工具(如 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CLO 3D、Gerber Accumark等),具备可视化设计方案输出能力;了解智能服饰相关技术(如柔性传感器集成、温控模块嵌入等)者优先,能配合智能硬件团队完成 “服饰 + 智能模块”的融合设计。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市场调研与产品测试评的研究生3名: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具备社会调研或产品测试经验,耐心细致,善于沟通。负责开展老年人需求调研,整理分析数据;组织产品试用,收集反馈,协助优化产品。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老年医学和康复医疗领域的研究生2名:

    老年学、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与健康需求。负责提供老年人健康专业建议,参与产品适用性评估。

    3. 项目联系人:崔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20170098@bift.edu.cn


    02项目名称:成人休闲运动服装工效研究与号型设计标准开发

    1. 项目介绍:

    项目合作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针对服装号型标准化需求,结合多维度人体测量学数据,优化现有号型参数,建立适应当代人群需求的标准化号型体系与标准;其次,围绕服装工效学,研究服装对人体舒适性和动态适应性的影响,包括物理舒适性(透气性、吸湿性等)、动态压力分布及其对动作效率的优化,为成人休闲运动服装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服装的穿着体验与人体工程学性能,探索建立服装穿着号型设计标准研发路径。

    图片1.pn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标准化研究相关工作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人体工程学、统计学、数据科学或相关专业背景;能熟练运用Python、R或SPSS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具备模型统计拟合与建模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标准文案撰写能力,有标准制修订项目经验者优先。负责分析人体测量数据,构建服装号型体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技术条款,并跟进标准的起草与报批流程。

    (2)从事服装工效学研究相关工作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人:

    具备人体工程学、运动人体科学或纺织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服装舒适性与动态适应性的评测方法,能独立操作压力分布、动作捕捉等实验设备并分析数据。负责设计并执行服装的物理舒适性与动态工效学实验。分析数据,为服装设计和标准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并协同评估样衣性能。

    (3)从事服装设计相关工作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人:

    服装设计与工程相关专业。有运动服装的设计与制版经验,熟悉功能性面料,能独立完成样衣制作。负责根据工效学结论,进行功能服装的结构、版型与材料设计。制作样衣供团队测试,并根据测试反馈快速迭代优化设计方案。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标准化研究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研究生或本科生2人:

    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设计学、机械相关专业。负责标准化研究相关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和分析、服装号型体系构建工作。

    (2)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工效学和服装舒适性与适应性的研究生或本科生4人:

    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学、机械相关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负责服装设计相关工作对服装设计方案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确保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落地;负责服装工效学研究相关工作,开展服装舒适性与适应性实验研究工作。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数据分析与数据建模工作的研究生2名:

    计算科学、统计学相关专业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负责数据分析与数据建模工作。

    3. 项目联系人:严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verayan@bift.edu.cn


    03项目名称:环境响应的智能骑行服饰与装备设计

    1. 项目介绍:

    随着骑行运动普及,骑行者对服饰与装备产品的需求量和品质也越来越高。并且在户外环境多变(温度波动、光照变化、突发天气等)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骑行者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项目聚焦骑行场景核心需求,融合环境传感技术、智能温控材料与柔性电子技术,设计一体化智能骑行服饰与装备。如服饰可实时感知外界温湿度、紫外线强度,并做出相应的变化来提升用户体验。项目旨在通过“环境感知—智能响应”闭环,破解传统装备适配性差、安全预警不足的痛点,为骑行者提供全天候舒适防护,助力智能运动装备的场景化创新。

    10.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智能硬件开发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机械设计、电子信息或自动化相关专业,熟悉智能硬件研发流程与要求。负责设计产品结构与功能架构,完成原型开发与迭代的指导工作。

    (2)从事服饰产品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相关专业,有服饰产品或自行车周边产品设计经验,掌握相关产品设计原理,能熟练使用设计工具,具备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视化设计方案的能力。负责相关产品设计落地和资源对接;优化产品人体工学适配性;配合研发工程师确保设计方案可落地,参与产品原型评审与试用反馈优化。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纺织材料开发和机械工程设计的研究生4名: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各2人,负责协助产品开发与设计迭代。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流体流动与热传导领域的科研人员2名:

    数据分析、智能算法、航空航天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协助负责流体流动与热传导相关内容研究。

    3. 项目联系人:苏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13146300350@126.com


    04项目名称:基于脑机接口的适老智能可穿戴服装交互技术研究

    1. 项目介绍:

    本项目深度锚定智能穿戴与神经交互的核心需求,融合脑机接口与柔性传感技术最新技术,打造高精度、低延迟的神经控制交互系统,致力于成为连接"思维—肢体—服装"场景的智能神经接口中枢,引领可穿戴设备自然交互新范式,实现对智能服装等可穿戴设备的自然、直观控制,提供更流畅的运动和穿戴体验,同时探索脑机接口在健康监测、运动辅助等场景的创新应用。

    11.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科研和开发人员招募

    (1)从事智能服装软硬件开发的教师、研究生、科研及开发人员1—2名:

    机械电子、信号处理等硬件开发背景;负责设计智能服装软硬件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完成功能开发与迭代。

    (2)从事智能服装产品、交互设计的教师、研究生、科研、开发人员1—2名:

    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智能交互设计背景;负责设计脑机接口与智能服装的交互方式及产品外观设计。

    (二)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开发人员1—2名:

    熟悉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了解脑机接口技术,具备工程开发经验。

    (2)从事软件工程开发的科研、开发人员1—2名:

    熟悉C/C++开发语言,具有深度学习经验,有工程开发经验。

    (3)从事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的科研、开发人员1—2名:

    机械电子工程背景,具备可穿戴设备结构设计经验,熟悉传感器集成与人体工学优化,能进行低功耗硬件开发,参与假肢及智能服装整合设计。

    3. 项目联系人:许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 302702579@qq.com


    05项目名称:AI生成式服装与虚拟试衣设计研究

    1. 项目介绍:

    项目旨在构建多模态AI服装设计生成系统和AR虚拟试衣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平台。通过构建与深化多模态服装设计知识图谱、生成服装模型,实现AI驱动的设计生成;通过二维到三维转换服装模型技术、AR场景下实时人体追踪与服装匹配、服装物理特性模拟与交互反馈,实现AR三维虚拟试衣系统。

    12.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等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熟悉AI生成设计、三维建模技术;有虚拟服装设计或数字时尚相关经验。负责参与构建多模态AI服装设计生成系统,负责服装三维建模与知识图谱构建;协同算法团队实现设计生成与模型转换。

    (2)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多模态条件控制算法方向的教师或科研人员2名:

    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多模态控制算法、具备算法开发与系统集成能力。负责多模态条件控制算法的开发与优化,配合AI生成系统与虚拟试衣系统的技术对接。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服装虚拟仿真面料与三维建模的研究生2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熟悉服装虚拟仿真面料与三维建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协助完成虚拟服装的三维建模与材质仿真,参与服装模型在AR环境下的适配与优化。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及机构招募

    (1)从事服装模型转换算法、物理特性模拟与交互的科研人员3名:

    计算机科学、工业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背景。负责2D到3D服装模型转换算法方向、服装物理特性模拟与交互反馈研究。

    3. 项目联系人:贺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20190026@bift.edu.cn


    06项目名称:面向时尚产业的数实融合消费场景构建研究

    1.项目介绍:

    项目以跨学院、跨专业协同方式,应用计算机图形动画、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LBE沉浸式大空间、元宇宙和AI编程、智造交互、智能体等数字新技术,研发虚拟购物、虚拟模特、元宇宙体验等时尚消费场景解决方案。重点探索和突破传统数字消费模式,着力构建基于手势交互、眼动追踪等自然化交互方式的系统,推动时尚产业消费体验升级。本项目旨在通过构建具有时尚美学风格的虚拟现实场景及优化人机交互体验,孵化可体验、可消费的数实融合时尚消费应用场景,促进时尚消费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转变,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

    14.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数实融合内容策划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具有沉浸式叙事设计、数字内容策划、虚拟文化体验研究背景,负责梳理和规划完整数实融合沉浸式体验的用户流程和情境化、叙事化展示。

    (2)从事沉浸式场景构建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具有丰富的虚拟现实体验开发经验,负责数字资产制作及整合的美学指导和质量把控,确保虚拟场景的高保真度和时尚美学。

    (3)从事数字消费策略及效应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具有消费者行为学、体验经济、数字营销等方向的研究背景,在项目前期从人因角度思考用户整体体验流程的商业策略,在项目后期结合科学模型验证沉浸式体验所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

    (4)从事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研究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具有人机交互研究背景,聚焦沉浸式体验的交互细节,负责自然化交互的具体形式设计、视听觉反馈设计以及空间界面的布局规范。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数字资产制作与虚拟场景整合的研究生或本科生3名:

    具备三维建模基础及虚拟现实体验开发经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虚拟场景设计、空间和商品的高精度建模以及光影环境的性能测试与优化,实现数实融合的视觉效果。

    (2)从事交互功能及界面设计的研究生或本科生3名:

    具备交互设计与原型制作能力,对空间界面设计与多模态交互手段有一定了解,辅助教师完成整体交互架构的落地,负责空间 UI/UX 的设计实现,并协助进行场景功能测试。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核心交互功能技术的科研人员1名:

    专注于虚拟环境下自然化交互的核心技术开发,包括交互功能(如手势与眼动追踪等方式)算法实现、交互性能优化以及与虚拟场景的系统集成。

    (2)从事虚实融合体验产品封装技术的科研人员1名:

    负责项目从开发环境到硬件设备平台的产品化部署,包括虚拟场景和交互模块的集成、系统性能调试与优化、跨平台兼容性测试,以及部署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排查。

    3. 项目联系人:蔡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20190036@bift.edu.cn


    07项目名称: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交互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

    1.项目介绍:

    本项目聚焦于人机交互范式从“工具式”向“协同式”的演进,旨在研发具有高灵巧操作与情感化交互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将融合机器人学、人机交互、情感计算与工业设计,重点突破多模态意图识别(如肌电、脑电、手势)、自适应精细操作控制、以及触觉与温感等情感化反馈等关键技术。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软硬件交互场景,不仅服务于健康、文化等产业应用,更将探索其在远程技能与信息传递、人机协作、情感参数化计算等前沿场景的创新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具备技术前瞻性与市场转化潜力的原型系统。

    15.jpg

    2. 人员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招募

    (1)从事智能机器人硬件开发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学相关专业背景,熟悉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传感器集成与嵌入式系统开发。负责机器人灵巧操作机构(如机械手)的设计、驱动与控制;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完成系统硬件原型搭建与迭代。

    (2)从事人机交互与智能算法开发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熟悉信号处理(肌电/脑电)、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及ROS等机器人开发框架。负责多模态意图识别算法的开发与优化;设计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决策逻辑。

    (3)从事交互与产品设计的教师或科研人员1名:

    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相关专业,具备智能硬件或可穿戴设备设计经验,深刻理解用户体验,能熟练运用设计工具将交互逻辑转化为产品原型。负责机器人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外观设计;优化产品的人体工学和情感化表达;确保技术方案具备良好的用户可接受度与美学价值。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从事机器人硬件调试、算法实现的研究生3名:

    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机器人硬件调试、算法实现等工作。

    (2)从事用户调研、交互原型设计的研究生3名:

    设计学、工业设计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用户调研、交互原型设计等具体研发工作。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从事人因工程、用户体验研究和情感计算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2名:

    心理学、认知科学相关背景,具备人因工程、用户体验研究或情感计算研究背景。为人机交互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参与设计并评估系统的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项目联系人:孟老师

    办公电话:010—64288092

    联系邮箱: 20230013@bift.edu.cn


    附件2《前沿交叉研究院前瞻性研究项目报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