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北服网上现金棋牌平台

字号: A A A

  • 周志军《北京教育》撰文:“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网上现金棋牌平台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为例
  • 2024-08-15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编辑:于思佳
  • 阅读次数:
  • 编者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是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在多年实践中凝练出“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突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中推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近日, 《北京教育》刊发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党委书记周志军文章,题为《“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网上现金棋牌平台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为例》。

    640-2_副本.jpg

    周志军

    网上现金棋牌平台党委书记

    640-1_副本.jpg


    以下为原文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努力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作为全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网上现金棋牌平台(以下简称学校)逐步形成“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何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大学的新路,是学校面临的时代课题。学校党委在实践中凝练出“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的特色党建育人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合,在干事创业和人才培养中凸显红色底色。

    “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内涵    

    学校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结合学校特色与具体实际,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从广义上看,是高校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把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新要求、新举措融进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的进程,实现党的领导在高校建设中全面发挥作用。从狭义上看,是学校把党建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与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结合到具体办学实践中,初步形成具有行业性特征的特色党建育人经验。其中,“党旗红”是指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核与优良传统。“时尚红”是指时尚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服务行业产业发展,推动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推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党旗红引领时尚红”党建育人模式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结合高校实际创新性开展工作的具体实践;是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促相融、协同发展的创新;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的过程,其实践探索及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领航人才培养,涵养立德树人的“思想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专业学习、思政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认知党的红色基因内涵,涂好人生底色。学校秉持深厚家国情怀,聚焦特色,持续深化改革,构建面向服装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结构和教育教学体系。“服装学”获批首批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第五轮学科评估获得重大突破,24个在招本科专业软科排名5个A+、5个A、7个位列前十。坚持以服装服饰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艺术创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开展沉浸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好开学第一课、全国艺术院校“红色经典作品中的党史教育”系列公开课,举办北服时装周、“科学·艺术·时尚”节等创新活动,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将家国情怀化为奋进伟力,知行合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2%以上,创业率持续全国领先。

    2.导航科学研究,凝聚科研创新的“先锋红”。依托特色优势学科,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高水平科研项目,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学术报国。学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立足行业产业前沿,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在服务区域经济和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构建生产、消费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持续深化服装人体科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服装智能与数字化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方面填补多项空白,部分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坚持“为人民而设计”,聚焦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完成“科技冬奥”等重点专项,打破中国冬季运动比赛服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助力多支运动队冬奥摘金,相关创新成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检阅。

    3.引航服务社会,汇聚服务社会的“担当红”。主动对接国家需要,紧抓时代脉搏,整合资源,搭建沟通合作、交叉融合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时尚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发挥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任务、赋能区域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展现北服作为,在首都发展中贡献时尚效能,在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创新引领。先后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方阵、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2016年里约奥运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服装设计任务。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举办全国中老年时尚风采大会、全国少年儿童艺术时尚风采大会,设计并推广新版学位服,持续以中国时尚展现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整合党建资源,创造性推出“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农文旅特色融合赋能乡村科技小院建设”项目获2023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等奖。

    4.续航文化传承创新,彰显文化自信的“民族红”。发挥文化研究和文化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创造性转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学校以中华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持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时尚生态。积极构建中华服饰文化理论体系,打造服饰艺术文化理论研究高地和产业研发中心,培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高水平创新人才。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首批毕业生、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楚艳教授承担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章服装设计工作,将东方气韵与中华之美悉数展现。举办“运河文化时尚大赏”、“宋韵之光”中国色美学展暨时装秀、“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等,表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新时代中国美打动人心。

    5.护航国际交流合作,激发开放办学的“奋进红”。坚持开放办学,对标国际一流高校,主动融入国际大舞台,在交流互鉴中提高办学水平,为长足发展拓展更加宽广的天地。学校坚持为中国时尚发声,全面构建适应国际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资源条件保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融入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多所国际一流时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搭建国际工作营、联合课程及学术对话等多形式、国际化培养体系,双向促进优秀师资互访与推介。牵头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举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设计马拉松”“国际首饰双年展”、国际时装院校联盟年度会议(IFFTI)等,加入“国际时尚院校联盟”“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类院校联盟”“国际设计联合会”等一流国际组织。学校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推广路径研究 

    经过学校党委数年探索与实践,“党旗红引领时尚红”党建育人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改革思路和成效得到一定检验,符合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发挥党建思政主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增强育人实效,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校生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推广路径可提炼为以下几方面。

    1.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党建引领,紧抓政治建设。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中汲取力量,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高校建设的制胜法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强化政治担当,筑牢办学治校政治根基。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全面提升学校党委在办学治校各领域的统筹谋划、科学决策和扎实推进能力。

    第二,党建引领,坚持思想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为高质量发展铸魂强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实效。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工作方案,立足首都和学校特色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强化师生思想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第三,党建引领,推动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工作汇聚力量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深入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健全完善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机制,坚持不懈把“党旗红引领时尚红”党建育人模式引向深入。不断锤炼高质量干部队伍,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常态化培养机制。在改革的主战场培养磨砺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

    第四,党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扬党的开拓创新、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推动大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架梁立柱。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深化“放管服”,激发二级学院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和完善以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二级教学督导组为基本形式的学院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绩效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做好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项目跟踪问效,强化对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管理,着力提升管理效能。

    第五,党建引领,巩固作风和纪律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为广大教师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建立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制度,打造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以才聚才的平台。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建立教学名师分级培育评选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引领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

    2.聚焦高校内涵特色发展。第一,党建引领,提质增效人才培养。在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的同时,加大体育、美育、劳育权重,将“五育”落实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生活和日常管理服务中,延伸至学生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抓手,推动系统性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组织机制。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优化培养结构,健全培养体系,完善培养制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发挥学校服务国家、首都、行业发展优势,打造和完善校地校企合作实训实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和终身学习平台。

    第二,党建引领,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健全学科发展机制。强化核心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各学科协调发展。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强化艺、工、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动态调整本科专业设置,积极培育与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相适应的跨学科专业和新兴专业。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牵引,依托优势专业,持续优化基于时尚产业生态的专业布局。

    第三,党建引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瞄准国际前沿、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切实更新创新理念,把握科研规律,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在提升行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作贡献。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培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卓越科研人才,实现高水平科研队伍规模、能力双提升。构建科学务实的科研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引导科研工作向重成果、重效用转变。

    第四,党建引领,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全面构建适应国际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资源条件保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拓展国际化视野、融入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拓展与国际一流高校、企业等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项目。强化师资交流、学生培养及科研合作对接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与国际一流院校学生交流、交换项目,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国际化培养格局。稳步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进一步保持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推动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拓展来华短期项目。着力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组织或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国际论坛、赛事、展览及活动。

    3.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服务国家需求。第一,党建引领,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践行学术报国光荣使命。助力时尚生态建设,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强与产业集群地和企业的合作,做好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以师生智慧赋能社会发展。

    第二,党建引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文化理论研究,打造中国自主的文化理论研究高地。加强传统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建设学术高峰,布局产业研发中心。加强东西方时尚学体系比较研究,为服务我国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提供坚实理论、文化依据。高水平开展中华非遗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承推广工作,积极建设非遗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国家非遗文化繁荣发展。

    640_副本.jpg